
文旅“新三樣” 煥發“新氣象”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第二批江蘇省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名單,全省共有12家單位入圍,啟東位列其中。
“市委十四屆十次全會強調,要構建全季宜游新格局,延伸文、商、體、旅、漁消費鏈。”市文廣和旅游局局長張東霞表示,如今,他們正以全會精神為指引,融合推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旅游文化內涵提升、產品服務創新供給,助力文旅“新三樣”煥發“新氣象”。
豐富文旅新場景
走進抗大九分校紀念館,作戰指揮室、粟裕辦公室、機要室等場景靜靜陳列。一張張泛黃的圖片、一幕幕重現的戰斗畫面、一件件承載記憶的實物,生動鋪展著那段可歌可泣的戰斗歷程,訴說著不朽的革命功績,瞬間將參觀人員帶回到硝煙彌漫的抗戰歲月。
“在這里,我們能‘跑過一間房,讀懂一部史,傳承一種魂’,真正實現沉浸式育人。”大學生陳璐在參觀后深有感觸,“這樣鮮活的教育,遠比課本上的文字更有感染力。”
作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之地,啟東始終用心守護文化根脈。如今,進士府、首屆縣政府舊址、沈軼公故居等歷史遺存的保護與品質提升工程已圓滿完成;呂四三清殿修繕維護工作順利落地,三甲鹽場申報省級文保單位的工作也在積極推進中,讓歷史的印記愈發清晰。
在文旅融合發展的道路上,啟東更巧思將游客“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依托啟東市熱電廠原址,當地規劃建設電廠遺址博物館,致力于打造承載工業記憶的文化新地標;創新實施“通海墾牧片區高品質一體化運營”,通過精準還原歷史場景,成功推動通海墾牧公司舊址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讓歷史資源煥發經濟活力。
非遺傳承得到生動“表達”。啟東評彈團入選省級非遺保護單位,“呂四漁民號子”獲省級非遺項目資金補助。深入開展非遺“四進”(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進企業)活動,開發具有市場吸引力的非遺文創產品。
重構文旅新業態
在藍印花布藝術館,非遺傳承人郁弘晉正在生動講解藍印花布的起源、發展以及制作工藝。案幾上,斑駁的制作工具,訴說著傳承的歷史時光。
“制作方巾就像給老物件換新衣。”郁弘晉說著,將一條條白色小方巾交給身邊的孩子,指導他們捆扎、標記、浸濕、擰干、染色……不一會兒,一塊塊各具特色的方巾就大功告成了。
“人們來啟東,最想觸摸到鮮活的文化。”張東霞表示,啟東市13個非遺項目入選南通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收集將近二十個啟東特色非遺項目材料,這些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成為文旅創新的“破題點”。
為打造文旅主題線路,我市精心策劃“追江趕海之旅”“墾牧文化之旅”“東疆行攝之旅”等特色文旅融合專線,將圓陀角、江海瀾灣等核心景觀與深厚的江海文化、墾牧文化、鹽墾文化等有機串聯,讓游客沉浸式感受地方文化魅力。同時,還通過開發夜游產品,豐富文化消費場景。成功舉辦首場萬人級“奔赴江海·遇見光”啟東蝶湖音樂盛典活動。原創評彈《江海景》成為文旅推介新名片。培育蝶湖文體中心、黃金海灘、印象沙地、仙漁小鎮、米歌酒莊等標志性項目,創新融合文博、非遺、紅色、研學等多元要素。
打造文旅新產品
皓月當空,燈影搖曳,嗩吶聲劃破夜空。位于啟唐城沉浸樂園內,沉浸式實景演出如約而至。以唐朝歷史和民間故事為藍本,依托唐派建筑群,讓游客隨劇情移步換景,感受歷史變遷。游客迅速置身于大唐盛世,融入角色,體驗古代游街盛景。
“這種方式既有代入感又有科技感,讓游客走進古建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將歷史文化鮮活地呈現出來。”上海游客陳曉宇稱贊道。
“科技資源正在轉化為文旅動能,也擦亮了啟東的文旅新名片。”張東霞介紹,上半年,我市接待游客498.9萬人次,同期增長16.8%,旅游總收入50.7億元,同期增長11.2%。
啟東的文旅產業正發出別樣光彩:抗大九分校升級為南通市首個紅色主題沉浸式革命紀念館,漁人碼頭建成球幕影院,“啟唐城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入選“2025年江蘇省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優秀案例”。
此外,科技正在打破體驗邊界,突出“文旅+”融合。策劃“2025愛你愛我·新年遇見光”元旦營銷推廣、“日出江海 春到啟東”春節主題系列、“奔赴江海·遇見光”文旅促消費、“黃金海灘挖黃金”等特色體驗活動。舉辦首屆低空飛行嘉年華、“焰·無界”焰火嘉年華、長三角(啟東)六國海上煙花大賽等。
(本報首席記者 黃欣美)